近日,基礎醫學院朱云霞、韓曉團隊攜手美國加州大學潘多爾(Stephen J. Pandol)教授及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李玲教授,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胰島β細胞miR-503-322通過靶向腺泡細胞MKNK1促進老年胰腺炎的發生》(Endocrine-exocrine miR-503-322 drives aging-associated pancreatitis via targeting MKNK1 in acinar cells)的研究論文。作者發現,老年人胰島β細胞會產生更多的含miR-503-322的細胞外小囊泡(sEVs),這種β細胞源性小囊泡可以到達胰腺的外分泌組織,被分泌消化酶的胰腺腺泡細胞吞噬后引起胰腺炎。該論文揭示了老年人及老年糖尿病患者胰腺炎高發且兇險的新機制。

2型糖尿病和胰腺炎是胰腺兩大常見疾病,前者是胰腺內分泌部胰島β細胞功能受損引起的以高血糖為主的疾病,后者是胰腺外分泌部腺泡細胞壞死引起的急腹癥。二者互為風險因素,并且隨年齡增長發病率遞增。這提示增齡可能通過共同的機制促進2型糖尿病(T2DM)和胰腺炎的發生,然而具體的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朱云霞/韓曉團隊此前研究發現,在肥胖和衰老等代謝壓力下,胰島β細胞分泌miR-503-322,并且以細胞外小囊泡(EVs)的形式輸送到肝臟和脂肪組織等外周靶器官,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Diabetes,2024)。在進行上述研究的過程中意外發現,β細胞特異性高表達miR-503-322可促進胰腺炎的發生且獨立于胰島素抵抗和T2DM。
本研究發現,老年小鼠的胰島β細胞分泌的miR-503-322水平高于年輕小鼠,特異性封閉β細胞內的miR-503-322顯著改善老年鼠胰腺炎的患病率和癥狀。且研究表明腺泡原位miR-503-322升高可誘發急性和慢性胰腺炎。進一步的機制研究提示,miR-503-322是通過靶向抑制MAPK相關激酶(MKNK1),抑制胰酶分泌,導致腺泡細胞內胰蛋白酶原因過度堆積而激活,引發胰腺組織的炎癥損傷。此外,miR-503-322還有抑制腺泡細胞的增殖,阻礙胰腺組織修復,促進慢性胰腺炎進展的作用。臨床樣本數據發現,健康老年人的胰島中miR-503表達顯著上調,外分泌腺泡細胞中MKNK1表達比年輕對照組有所下降。此外,健康老年人和老年T2DM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血清淀粉酶的水平與年齡和血清EVs中miR-503的濃度呈負相關。
綜上,本研究揭示了生理性衰老和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炎發病率較高的新機制,不僅為我們深入理解老年人和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炎的發病機制提供了新理論,也為開發針對這種發病機制的胰腺炎的新型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驗依據。
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朱云霞教授、韓曉教授,美國加州大學Stephen J. Pandol教授及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李玲教授是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我校2019級博士研究生劉可容是為第一作者。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及青年項目等的資助,并得到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老年醫院唐偉教授和天津第一中心醫院王樹森教授的大力支持。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7615-x
(供稿/朱云霞、韓曉課題組;審核/陳峰 王覺進)
